产教融合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基本特色,当前已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人才培养模式。近些年来,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在我国高校得到有效开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文从产教融合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的意义出发,对当前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策略,希望能够有效推动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发展。

产教融合简而言之就是高等职业院校与相关产业之间开展的深度合作,代表了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无论从社会经济发展层面、企业层面还是高校层面,产教融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提高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社会层面来看,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进程度如何,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因此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的创新创业人才。而对于高校来说,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综合技术人才是新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在知识经济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产教融合对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创新升级,发挥区域内各产业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只有通过产教的有效融合,高校与社会产业经济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的有效链接,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优秀人才。

从企业层面来看,企业要获得长足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而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正是我国高校的职责所在。产教融合能够有效建立起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有效链接,是促进二者共同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职院校一直致力于积极为对口企业输出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从而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源泉。尤其是对于区域内的一些企业来说,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建立起与高校的深度合作,一方面能够借助于当地高校的一些优质资源,比如优秀的师资力量、高水准的科研平台等为企业发展服务,以此促进企业不断向前发展。

从高校层面来讲,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产教融合是高校与区域企业之间建立联系以及进行活动交流的重要途径。高校除了专业理论课程之外,实践培训课程更是不可缺少的,这就需要学生深入到企业去进行实践,以此加强学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生产流程以及技术创新等方面的了解,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积累一定的经验。产教融合搭建起了企业与高校之间的桥梁,一方面有利于企业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指导,为企业储备优秀人才;另一方面有利于高校优化教学结构,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高校只有明确自身发展的方向,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更好地促进人才培养。由此可见,产教的深层次融合对于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以及科研成果的创造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高校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对于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长足发展以及未来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高校应积极探索产教融合背景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从具体实施角度来说,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应遵循以下三条路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中心就是“育人”,因此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注重学生在专业能力方面和品德素养方面的双向提升,以此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对于高校教育来说,以“育人”为目标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其实质就是将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到学生培养的每一个环节。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应以“产教融合”为引领和依托,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输出更多业务强、素质高的优秀人才。

对于高校来说,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基础就是以教学为中心进行人才的培样,因此必须使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地位得以充分发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融入多种学科,在构建的过程中需要科学地进行课程设置,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的理念,而且还应高度重视各个学科之间互为补充的关系,以此形成领域宽泛、内容充实、实践性强的教育课程体系,更好地推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此同时,高校还应注重高质量师资队伍的建设,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注重对于创新型和实践型教师的培养,充分发挥其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引领作用,以此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实现高校对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育人目标。

在产教融合环境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应注重实践性,这就决定了其人才培养必须借助于必要的实践环节来实现。一般来说,拓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活动应包含校内、校外两个平台,通过开展实践活动,使学生达到磨炼意志、塑造品格、强健体魄、提升能力的实践目的。在校内,高校可以把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活动纳入到学生的社会实践之中,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教学实践、实习活动、论文设计以及各种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竞赛活动结合在一起。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个性化指导,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在校外,高校应通过有效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积极拓宽学生创业就业的渠道,不断拓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平台,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为了更好地推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健康有序的发展和运行,高校应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当前产教融合所面临的问题,积极探索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策略。

运用先进理念转变产教融合的教学思想

高校教师是产教融合一体化得以有效贯彻落实的引导者,只有转变教师的教学思想,才能从根本上促进产教融合的创新发展。高校教师不仅要完成学校的基本教学任务,而且还应加强实践经验的学习,深入到相关的对口企业进行学习交流,不断拓宽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渠道,加强对企业发展运营模式的认识与了解,从而最大限度地缩短高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差距,以此不断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创新创业型技术人才。

明确创新创业型技术人才的目标定位

高校与地方经济的发展存在着很强的联动关系,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高校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因此,在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过程中高校应积极建立起与地方各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关系,以此促使高校学生在参与地方企业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实现平稳过渡,从而提高高校向企业输送人才的效率,使之形成良性循环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对于促进地方产业经济的发展以及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创新产教融合教育教学过程

第一,地方政府、高校以及企业之间应共同制定相关的教学计划和方案,创建起三方联合的人才培养机制,这样一方面可以打破传统教育那种重理论而轻实践的弊端,另一方面又可以加快产教融合的进程。第二,应根据企业的现实需求设置教学课程。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高校应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而设定课程,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第三,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了更好地落实产学融合的实践培养模式,高校可以招聘地方企业的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这样既能够促进双师教学制度的有效落实,又能够使高校的师资队伍逐步得到加强和完善。

创新产教融合招生工作过程

第一,地方政府可采取积极有效的手段大力推动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联合,以此全面提高地方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同时还应积极促成高校学生与企业之间签订工作协议,一方面增加高校的学生输出率,另一方面也提高企业的用工效率。第二,不同的高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不同的招生方式,采取企业和高校双方共赢的招生策略,以此提高高校招生的效率和企业录用人才的比例。第三,实行校企联合招生并加强招生宣传活动,不断拓宽招生渠道。高校和地方企业在招生的过程中应紧密配合,并且分别派代表参与招生活动并达成合作协议,共同参与学生的面试,在面试过程中同时兼顾企业员工与高校学生这两方面的生源,这样不仅提高了高校的招生优势,而且还能够为地方企业输入优质的人才,从而实现产教融合在人才培养和输出方面的平衡。

构建产教融合一体化实践创新机制

为了使产教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得以更好地推行,高校应将着眼点放在产业的创新发展方面,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制定出具体的发展规划,出台相关的政策来保障产教融合的有效落实。首先,地方政府应根据高校的特点以及区域企业的性质,充分做好指导工作以及相关的奖罚制度,并且对校企合作的进程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以此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参与政府以及企业各种实践活动的热情。其次,应建立起专门负责校企联合的独立部门,该部门是由高校和企业有关领导组成,主要负责对产教融合的教学工作进行科学系统的安排,从而使高校学生的实践教学计划不断得到完善,以此构建产教融合实践的创新机制。

构建高校集团化教育创新创业机制

积极推进集团化教育机制的创新是高校不断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其优势得到最大化发挥的有效路径。集团化教育的主要职责是在各企业的行业组织和科研机构的引导下,搭建起各个高校之间的沟通联系的桥梁,以此实现高校在基础理论教学、技术技能培训、实践教学以及学生与员工转化等方面实现一体化管理,以此构建起优势资源共享的校企合作的联盟体系。

产教融合是符合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内在需求,同时也是国家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举措。在产教融合引领下,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有效地将政府、企业、高校、社会等多方力量汇聚起来,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大大加快了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步伐,有力推动了我国高校、企业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钟冀平 湖南工商大学讲师 陈超 湖南工商大学讲师)